leyu劳模定妆照④:诠释时代担当

  工作服       |      2025-05-12 08:38:35

  leyu1990年,张建武背着工具箱走进工厂车间时,彼时青涩的学徒或许不会想到,30余年后,自己会成为这家百廿央企的“大班长”,更不会想到这把见证过无数货车底架焊接的工具,将“燃起”一场跨越的变革。

  焊花飞溅中,他白天钻研工艺,晚上挑灯攻读管理学。岁月流转间,张建武迅速成长为公司核心管理人员。2007年任副总经理期间,他推动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型,并以十年磨剑的决心实现多项破局:国铁新造市场从零到1700辆的突破,蒙古石砟漏斗车叩开海外市场,铁路货车金属橡胶再生技术掀起绿色革命,平车复合地板、快运魔方、相变蓄冷黑科技纷纷挺进技术无人区。

  2019年,张建武从构建本体盈利模型到统筹实施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两定两优、科学分解转化各级指标等方面梳理出“深化改革十项举措”leyu。

  改革的阵痛很快转化为新生的动能,铁路货车业务从连年亏损成功实现“四连盈”;张建武主持研发的金属橡胶件再制造技术为铁路行业创效3.6亿元;自研的国产化制冷机组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开创相变蓄冷技术在冷链装备首次应用,在服务“一带一路”中收获广泛好评;列车空调装备远销全球六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获得中国中车“特别贡献奖”“突出进步奖”“科技创新特等奖”,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等荣誉。

  多年来,张建武坚定践行“企无人则止”的发展理念,致力提高员工收入,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推动“9.29”建厂日成为“石家庄市企业家日”。站在新落成的铁路货车智能制造产线车间,张建武向来宾介绍:“这条产线%,工人师傅再不用像我们当年那样抡大锤了,作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切割质量也更好!”在车体检修工作30余年的张师傅说:“建武书记是从一线工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不仅懂技术、懂管理,更懂我们产业工人的心。”

  “劳模精神不是头衔,而是责任与担当。”张建武朴实地说道。“永远别忘了自己从哪里出发——我始终是那个想造出最好火车的焊工。”

  整洁干净的工作服,炯炯有神的双眸,笑脸盈盈从口袋里掏出几颗糖果——好一个精神又亲切的师傅,这是与刘斌涛初见时的第一印象leyu。

  刘斌涛是电力机车调试工,提起2013年那场技能比武,他仍记忆深刻。清晨5点至7点是属于翻阅记诵理论知识的宝贵时刻,实践操作练习要到晚上9点才能结束,回家后直到入睡前手中捧着的理论书籍也不能放下……“要想人前露脸,先得背后吃苦”,刘斌涛深情地讲述着那段经历。每天叫醒他的,是对更高技能更好成绩的执着追求。

  接触电力机车调试这个工种二十余年,刘斌涛就如同现实中的福尔摩斯,独爱解决疑难故障的那些瞬间。人前,他不辞辛劳、争分夺秒探查问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人后,路途中的他反复钻研机车图纸,在脑海中预设一个又一个方案。刘斌涛总说自己是运气好——困扰他人许久的问题,他登车没多久就能直击要害。好运气的背后其实是多年来丰富的经验累积,这看似如福尔摩斯般神奇的“破案”能力,是上天对敬业者的奖赏leyu。

  走进2024年荣膺中车集团技能大师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的机车调试金蓝领工作室,试验台上的电线错综复杂却井然有序。就是在这里,刘斌涛带着工作室成员一起做试验leyu、搞创新。“我的创新出发点就是,如何能省时、省力、省钱。”不贪图广而深的大课题,只着眼于一个个日常工作中的真实情景。提升日常工作效率、降低故障维修成本、提升机车产品质量……创新的意义也正在于此。30余项合理化建议及革新技术方法、3项先进操作法、8篇技术论文、2项新型实用发明专利……这些,便是他的收获。

  “培养出来的徒弟比师傅强,就是最大的成功!”在他口中或内敛或调皮的徒弟,历经多年锤炼早已成为技师及以上的人才。如今的调试队伍已拥有技师20人,高级技师7人,中车级技能专家4人。他精心打磨培训课程,带领团队在国家级、省级、集团级等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刘斌涛身先士卒回答着“工人成长之路该如何走?”这一问题。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他始终不忘传承二字。感受过光的温度,刘斌涛下定决心,做那支照亮前路的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leyu。